English

电脑,从奢侈品到生活必需品

1999-10-1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冯永锋 我有话说

与其他行业相比,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里,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要算“后起之秀”。在80年代以前,只有少数的企事业单位拥有计算机,直到90年代以前,电脑对普通家庭来说,还是一种奢侈品,只有少数家庭拥有。而到1996年,我国电脑的拥有量已达210万台,预计到2000年将达1000万台,届时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三大电脑市场。如今,电脑早已成为普通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电脑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

电脑的普及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中华书局编辑宁德伟,本科和研究生都是上的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一直没有怎么学电脑。工作后,他开始自学,读电脑专业书,看电脑行业报,到中关村学习、考察,不断在实践中摸索。他家里的电脑是1996年请同班同学帮助组装的,而现在,他已经成了单位的“电脑顾问”。有了电脑,上网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遇到什么问题,总是先想到上网去查;与国内外朋友们联系,发E-MAIL也成了重要的方式。每个月,上网费加电话费需花好几百元钱。他说:“电脑和把全世界的电脑联系在一起的因特网,更新了我的观念,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我现在已经离不开电脑。”

曹竣1995年底从乐百氏公司辞职时,还没有想好要做什么,对电脑也不太内行。有一天,他用一个朋友的电脑给一个远在美国的三年没有见面的同学发了个电子邮件,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了回音,他一下子觉得时间变快了,空间变小了,人与人、人与信息的交流方便多了。原本给国外写封信,来回至少得一两个月,现在有了“虚拟空间”,“出国”周游世界,既不用坐飞机也不用办签证,鼠标一点就到。

那时候因特网在国内还是新鲜事,他与几个好朋友一商量,1996年初到中关村开办了一家名为“逻格因”的公司,这是一个“开放的机房”,给那些没有电脑和用电脑不方便的人使用。开始的时候,来的多半是大学生或外国留学生,他们花不多的钱,就可以用他的电脑发传真,看新闻,玩游戏,查阅国外同行的资料,或者整天晚上在网上与那些可能永远不需要碰面的人闲聊。现在他又办了一家分店,因为中国的网络基础在迅速完善,硬件、带宽都不再是互联网发展的“瓶颈”,上网的人数以每年200%以上的速度翻番,今年又是“政府上网年”;据预测,到明年上网人数可能会突破1200万,所以,他准备继续扩大自己的业务,把公司事业推向大众化,对那些没有受过大中专教育,使用键盘困难的人进行培训,到最终教会他们上网。而他自己,也习惯了每天到网上看看新闻。

电脑拓宽了人们的生存空间

李虹患了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1996年从北大物理系毕业时,上下楼梯已经非常困难,走不了远路,也骑不了车,一度找不到工作。但他正是凭着从初中就开始积累起来的电脑知识和大学的深造,现在找到了一份程序员工作,有了自己的电子信箱。他在业余时间,总是在网上寻找与自己同类型病症的患者的信息,与他们建立联系,互相鼓励,互相沟通;同时在世界各地的相关网站查找有用的医疗信息。他对记者说,我的病目前是不治之症,但电脑发挥了我的特长,让我成为了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电脑不仅仅是一件产品,它还是一个生产工具。小到打字排版、艺术设计,大到工程控制、学术研究,无一少不了电脑。八十年代以来,利用电脑开办的打印社遍及全国各个角落。在西藏林芝八一镇,有一对来自浙江永康市的农村夫妇很受欢迎,因为他们从1992年起就在这里开办了打印社。老板姓陈,女儿已经8岁了,上了当地的小学。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他说现在已经准备在当地定居。因为生意越做越大,现在他的业务范围已经从初期的打字复印,到中期的人员培训、机器维修、计算机买卖、配件耗材供应,到现在开起了网吧。他的爱人说,我原来小学都没有毕业,现在可以说,我认识的字不比文科大学生少,写点什么也不费事了。电脑提高了我的素质。

近几年,由于电脑的不断普及,电脑日益深入百姓的生活,在就业领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打字员、程序员、电脑工程师、网络编辑、主页设计人员、网上文学家,这些过去听都没听说过的职业,现在已经是社会的常规工作之一。

当今,中国民族计算机企业已经可以与国际先进厂商同时推出采用最尖端技术的电脑产品,出现于中国市场的主流机型也同时就是国际市场上的主流机型。可以说,中国的电脑市场已经与世界同步。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里,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20年里,在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的计算机领域,迎头追赶,它所显示出的生机与活力,成为祖国前进风采的缩影,它的成就,成为祖国50年成就的精彩一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